2020年“两会”之后家政服务行业该怎么走?浏览数:2次
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召开的这次“特殊”两会,给全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虽然现在两会已经落幕,但2020年的奋斗正当其时。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一词出现39次,这背后是宏观政策层面就业优先底线思维的逐步凸显。“六稳”“六保”成为特殊时期的关键举措。而在“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中,家政服务这个顺应时代需求、极具发展潜力,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的行业,则成为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的排头兵。 打造就业新增长点 “家政行业最少和‘六保’中的‘四保’紧密相关。”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济南阳光大姐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卓长立围绕家政服务带来了多个议案和建议。在她看来,家政服务业与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关系都密不可分。尤其在促消费、促就业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加快推动家政服务产业升级,对于服务民生有着重要作用。 不可忽视的现实是,市民对吃穿住行的消费尚可调剂,但养老、育儿、病人陪护等家政服务的消费则是刚性需求。近年来,我国家政服务业快速发展,但仍存在有效供给不足、行业发展不规范、群众满意度不高等问题。卓长立认为,现有从业者素质技能、管理者能力、机制模式、产业化水平等都亟需提升,需要统筹施策。 对此,她建议,相关部门督促指导各地更好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重视、支持家政龙头企业开展项目、机制、模式创新;把家政服务列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纳入“战略性新兴行业”给予重视与配套政策支持;列入“十四五”规划,做好家政行业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与制度建设。 提高自我造血能力 家政服务体质扩容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发展职业教育、实施产教融合融。 卓长立坦言,家政服务教育的教学办法与其他学科的传统教学有着诸多不同,需要更加实用、有效的方式,才能培养出复合型、专业型、应用型人才。 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已通过“十三五”教育现代化工程支持了一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为家政专业学生提供了实训平台。通过加强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包括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重点推进城市在内的区域性家政实训能力。 家政行业的产教融合,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拥有近9000亿元规模、从业人数超过3000万人的家政服务业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的加入。 “做好产教融合,家政行业就有了自我造血能力,会发展的更健康,更有活力。”卓长立认为,在行业产教融合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可以遴选一批优秀的家政产教融合项目,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支持家政企业创办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放宽报考家政职业教育人员限制条件,简化审批流程,并加强教育过程监管。 机遇与挑战并存 两会为今年家政服务业的发展指出了更明确的方向。 5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表示,为推动消费回升,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将全面促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结合服务业的供给侧改革发展,加快释放文化、旅游、体育、养老、托幼、家政、教育培训等服务消费的潜力。 “家政有高质量服务,就不用愁消费,这就是现状。”卓长立直言,这即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是家政服务业从未像如今一样,得到国家如此高的重视和发展,在“消费”成为热点的当下,把握“时”“势”之变,不断升级突破。挑战就是在市场高度需求的情况下,企业要怎样提升自身实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趁新浪潮实现新的飞越。 当前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市场缺口很大,而另一方面,家政服务行业存在扶持获得感不强、家政公司生存发展难、质量不能满足用户期望等问题。她建议,应当从宣传、政策、职业培训和信息化建设等四个方面给予关注与破解。
在宣传方面,通过大力宣传家政服务业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提高家政服务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通过评选表彰一批管理先进、服务优质的家政服务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鼓励引导一些人积极从事家政服务业。 在政策方面,制定出台促进家政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按照公益性岗位的待遇,给家政从业人员予以岗位补贴;给予家政服务公司信贷、税费减免等方面优惠;出台家政服务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建立适合家政服务人员的险种,维护家政服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在职业培训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培训不同级别、档次的家政服务人员。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法律常识、家庭礼仪、操作规则等业务培训,对从业标准和职业规范进行全面完善,使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技能有质的提升,推动家政服务业从低端的保姆市场向现代服务业转变。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借力“互联网+”发展家政服务新业态,将家庭服务供给侧的专、兼职家政服务员,与需求侧有效整合、无缝匹配,并及时获得服务质量反馈,以保证接受服务家庭用上“放心牌”家政从业人员,有效促进和管理家政服务业发展。
|